在相同条件下计算两种不同型号光伏板的发电效率,需综合考虑理论参数与实际测试数据,以下是具体方法及步骤:
一、理论参数对比法
- 查看标称转换效率(η)
直接比较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中的光电转换效率(η),这是最直观的指标。例如,型号A标注效率20%,型号B为18%,则理论效率差为2%。 - 考虑温度系数影响
若测试环境温度与标准条件(25℃)不同,需根据温度系数修正效率。例如:- 型号A温度系数为-0.38%/℃,测试温度35℃,效率修正值 = 20% × [1 - 0.38% × (35-25)] ≈ 19.24%;
- 型号B温度系数为-0.44%/℃,修正后效率 = 18% × [1 - 0.44% × 10] ≈ 17.2%。
二、实际测试法
- 统一测试条件
确保两种光伏板处于相同光照强度(如1000W/m²)、环境温度、倾角及无遮挡环境。 - 测量输出功率并计算效率
使用公式:η = P实际 / (A × G)- P实际:光伏板实际输出功率(单位:W);
- A:光伏板有效面积(m²);
- G:实时辐照度(W/m²,可用辐照仪测量)。
例如,型号A输出功率200W,面积1.5m²,辐照度1000W/m²,则η = 200/(1.5×1000) ≈ 13.3%。
- 多次测试取平均值
避免瞬时辐照波动影响结果,建议在稳定光照下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均值。
三、综合效率对比
若需评估系统级差异,可结合以下参数:
- 温度修正后的实际效率(参考步骤一);
- 弱光响应性能:阴天或低辐照条件下,高效光伏板(如单晶硅)可能表现更优;
- 光谱响应:不同材料(如多晶硅与薄膜)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能力差异。
四、应用场景建议
- 理论对比:快速筛选高参数型号,适合前期选型;
- 实际测试:验证真实性能,适合验收或研发场景。
通过以上方法,可全面评估两种光伏板的效率差异,并结合成本、安装条件等综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