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碳”目标下的智慧能源管理试点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展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引领下,智慧能源管理作为关键技术路径,正通过一系列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实践。这些试点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与政策驱动的结合,也为中国实现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 政策驱动与战略意义
中国的“双碳”目标设定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能源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和工业低碳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智慧能源管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成为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工具。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开展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平台应用等试点示范项目。这些政策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推动能源消费侧与供应侧的协同优化,加速双碳目标的落地。
二、 试点领域与典型应用
智慧能源管理试点在中国多个行业和场景中展开,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 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管理
工业园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也是智慧能源试点的重点对象。例如:
- 广东佛山南海工业园区:建设“智慧能源平台”,集成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能耗监测系统,实现园区内能源的实时调度与优化分配。通过需求侧响应,园区在高电价时段减少外部用电,优先使用本地新能源,显著降低用电成本和碳排放。
- 苏州工业园: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对接企业生产数据与电网信息,实现峰谷平衡和能效预警,助力园区整体能效提升。
2. 公共机构与建筑节能
公共建筑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试点项目聚焦于楼宇智慧能源管理:
-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采用“地源热泵+光伏+智慧储能”的综合能源方案,通过AI算法优化供暖、制冷和用电策略,年均降低能耗20%以上。
- 深圳节能大厦:部署智能照明、空调负荷自动调控系统,并接入深圳市虚拟电厂平台,参与电网调峰,实现建筑能源的柔性管理。
3. 新型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
为应对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波动性,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积极推动虚拟电厂试点:
- 上海虚拟电厂:整合工商业用户、充电桩、储能设施等分布式资源,通过平台聚合响应电网调度指令。在2022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该虚拟电厂有效削减峰值负荷约5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小型传统电厂的出力。
- 河北张北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风光发电进行预测和优化控制,提高绿电并网比例,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4. 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
在钢铁、化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智慧能源管理成为减排降耗的核心手段:
- 宝钢集团: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钢铁生产全流程能耗模型,实时优化炼钢、轧制等环节的能源使用,单吨钢能耗下降约5%。
- 海螺水泥:在部分生产基地推广“无人化智能能源管控系统”,通过AI算法自动调节设备运行参数,年均节约标煤数万吨。
三、 技术支撑与创新模式
这些试点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应用:
- 物联网(IoT)与传感技术:实时采集能耗、设备状态和环境数据。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负荷预测、能效分析和智能调度。
- 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能源数据的集中管理和跨系统协同。
- 区块链技术:在一些试点中用于绿电交易与碳足迹追溯,确保数据可信透明。
创新模式上,试点项目探索了“政-企-研”合作机制:
-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
- 企业(如国家电网、华为、阿里云等)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 高校及研究机构参与关键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四、 面临的挑战
尽管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但进一步推广仍面临挑战:
- 成本与投资压力:初期数字化改造投入较大,中小企业意愿不足。
- 数据标准与安全:能效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存在风险。
- 体制机制障碍:电力市场机制仍需完善,需求侧响应、绿电交易等灵活性资源参与市场的渠道有待拓宽。
- 技术人才短缺:兼具能源技术与数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中国“双碳”目标下的智慧能源管理试点,是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协同作用的生动体现。这些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能源效率、降低了碳排放,也为全球提供了能源数字化转型的“中国方案”。随着试点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智慧能源管理必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news.sundenergy.cn/中国“双碳”目标下的智慧能源管理试点.html | 尚德悦能零碳节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