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悦能合同能源管理
  尚德悦能公司邮箱 2846009496@qq.com 尚德悦能公司电话 18706868874 尚德悦能企业邮箱 xinc658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演进与最新补贴解读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EPC)作为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工业、建筑等领域能效提升的重要工具。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PC行业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本文系统梳理中国EPC政策演进历程,并解读最新补贴政策,为节能服务公司(ESCO)、用能单位及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演进历程

1. 起步阶段(1996-2009年):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 1996年:中国首次引入EPC模式,原国家经贸委启动试点。
  • 2004年:《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首次提出推广EPC机制。
  •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鼓励EPC模式发展。

这一阶段政策以倡导为主,市场尚未成熟,ESCO数量较少,项目规模有限。

2. 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加持

  •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25号),首次提出:
    • 财政奖励: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EPC项目按节能量给予240-300元/吨标煤的奖励。
    • 税收优惠:增值税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 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细化补贴规则。

该阶段EPC市场爆发式增长,ESCO数量从2010年的400家增至2015年的5000余家。

3. 调整优化阶段(2016-2020年):补贴退坡与行业规范

  • 2016年:财政奖励政策逐步退出,转向市场化运作。
  • 2017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强调EPC在公共机构节能中的应用。
  • 2018年:《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完善节能市场化机制。

政策重心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行业进入整合期,部分中小ESCO退出市场。

4.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双碳”目标下的政策升级

  • 2021年: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推广EPC模式。
  • 2022年: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EPC与绿电结合。
  • 2023年:工信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实施EPC项目2000个以上。

政策导向更加注重EPC与碳减排、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二、最新EPC补贴政策解读(2024年)

尽管中央财政奖励已退出,但地方性补贴、税收优惠及绿色金融支持仍在延续,并呈现新特点:

1. 地方财政补贴

  • 北京市:对公共机构EPC项目给予不超过总投资30%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
  • 上海市:对工业领域EPC项目按节能量给予200元/吨标煤奖励。
  • 广东省:对纳入碳交易的EPC项目额外提供10%-20%的碳减排补贴。

2. 税收优惠政策延续

  • 增值税: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继续享受增值税免征政策(财税〔2010〕110号)。
  • 企业所得税:仍适用“三免三减半”(前三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

3. 绿色金融支持

  • 绿色信贷:央行推出专项再贷款支持ESCO融资,利率较LPR下浮10%-20%。
  • 碳减排工具:EPC项目可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如碳质押贷款)。

4. 公共机构强制EPC政策

  • 多地政府要求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必须采用EPC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否则不予财政拨款。

中国EPC政策经历了从“财政激励”到“市场驱动”,再到“双碳赋能”的演进过程。当前,补贴虽趋于理性,但地方支持、税收优惠和绿色金融仍为行业提供强劲动力。未来,随着碳市场成熟和数字技术普及,EPC政策将更加注重“精准激励”和“长效机制”,ESCO需紧跟政策动向,抢占低碳经济新赛道。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news.sundenergy.cn/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演进与最新补贴解读.html | 尚德悦能零碳节能服务

尚德悦能节能改造
该文章于2025年07月02日发表在 专题文章 分类下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演进与最新补贴解读 | 尚德悦能零碳节能服务
跳至工具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