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32025
合同能源管理中的技术风险,应该如何规避?
发布:2025-11-13 10:04 字符数:1782 分类:专题文章
合同能源管理(EMC)作为一种“双赢”的节能商业模式,其核心在于“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当下的节能改造投资”。然而,这一模式的成败高度依赖于技术方案的可靠性与实效性。技术风险贯穿于EMC项目的始终,是节能服务公司(ESCO)和用能单位共同面临的核心挑战。能否有效规避技术风险,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生死存亡。
一、 识别技术风险的主要来源
在探讨规避策略前,首先必须清晰地识别技术风险从何而来:
- 技术方案本身的风险:
- 技术不成熟或过于超前:采用了尚未经过大量实践验证的新技术,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实际节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 技术适用性错误:选择的节能技术或设备与用能单位的实际工况、负载特性、环境条件不匹配,导致“水土不服”。
- 系统整合风险:节能设备与原有用能系统(如配电系统、控制系统)不兼容,或新旧系统间协同运行出现问题,产生“1+1<2”甚至负面的效果。
- 测量与验证(M&V)风险:
- 基准线设定不准:项目开始前的能耗基准线是计算节能量的基石。如果基准线数据不准确、不具代表性,后续的所有节能收益计算都将失去意义。
- M&V方案不完善:测量边界、方法、仪表精度、采样周期等设计不当,无法科学、公正地验证节能效果,导致双方争议。
- 实施与运维风险:
- 工程质量缺陷:安装、调试过程不规范,为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埋下隐患。
- 设备质量风险:采购的节能设备本身存在质量缺陷或能效不达标。
- 运维管理不当:用能单位操作人员不熟悉新系统,或节能服务公司后续维护不及时,导致设备性能衰减过快,甚至故障停机。
二、 构建全流程的技术风险规避体系
规避技术风险不能依靠单一手段,需要建立一个从项目前端到后端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一) 项目前期:深度诊断与审慎决策
- 开展精耕细作的能源审计:
- 这不仅是简单的数据收集,而是对用能系统的“全面体检”。必须深入分析能耗数据的时空规律、与生产/运营活动的关联性,识别真正的节能潜力和关键环节。
- 避免“拍脑袋”决策,所有技术方案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审计数据和分析之上。
- 进行多技术方案的比选与模拟:
- 对关键技术和设备,应提供多个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 利用专业的模拟软件(如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改造后的节能效果进行预测,评估不同工况下的表现,提高方案的预见性和可靠性。
- 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组合:
- 优先选择技术成熟、有大量成功案例、设备供应商实力雄厚的技术路线。
- 对于创新技术,可考虑采用“核心成熟技术+局部创新应用”的组合策略,控制整体风险。
(二) 合同签订期:明确权责与标准
- 制定详尽且公认的M&V方案:
-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测量与验证的依据,强烈建议采纳国际公认的《IPMVP(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验证规程)》作为方法论框架。
- 清晰界定测量边界、仪表规格、安装位置、数据采集周期和计算方法,并将其作为合同的核心附件。
- 设立清晰的技术性能保证条款:
- 合同中应明确节能服务公司对技术方案的可靠性、设备的性能、以及最终节能量的承诺。
- 设定明确的违约责任和赔付机制,将技术风险与ESCO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 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
- 在项目关键节点,如基准线审定、竣工验收、节能量核查等,可共同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和认证,增强结果的公信力,减少双方纠纷。
(三) 项目实施与运维期:严格管控与持续优化
- 强化项目过程管理:
- 节能服务公司应执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对设备采购、施工安装、系统调试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控。
- 用能单位应积极参与监督,确保工程按设计方案执行。
- 建立长期的运维与绩效监测体系:
- 部署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统(EMS),对改造后的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性能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性能衰减问题。
- 节能服务公司不能“一装了之”,必须提供贯穿合同期的专业运维服务,确保节能效果持续稳定。
- 设计灵活的风险应对机制:
- 在合同中可考虑设置“技术调整条款”,当出现不可预见的技术障碍时,双方可按约定程序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
- 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购买相关工程保险、性能保险等方式,进一步分散和转移重大技术风险。
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技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绝非不可驾驭。成功的EMC项目,依赖于ESCO的专业严谨、用能单位的理性参与、以及一份权责清晰、标准明确的合同。通过构建一个从“精准诊断”到“持续优化”的全流程风险规避体系,将技术风险管控意识融入项目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才能将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最终确保节能效益的稳定产出,实现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的长久共赢。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news.sundenergy.cn/合同能源管理中的技术风险,应该如何规避?.html | 尚德悦能零碳节能服务
【上一篇】公共机构如何利用EMC实现绿色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