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112025
跨国企业如何通过EPC实现全球能效目标?
发布:2025-04-11 08:53 字符数:1425 分类:专题文章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跨国企业正通过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能效提升与低碳发展。EPC模式以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特点,成为跨国企业应对复杂能源管理挑战的核心工具。以下从策略、实践与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EPC模式的核心优势与能效管理框架
- 全生命周期能效优化
EPC模式通过设计阶段的技术前置(如高效冷站、智能控制系统)和施工阶段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建筑、工业园区的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优化。例如,达实智能通过EMC007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结合AI负荷预测与实时寻优算法,将冷站能效提升30%以上。 - 风险与成本集约化
EPC总承包商承担统一责任,避免了传统分段式管理的权责不清问题。如中钢设备在中东钢铁项目中采用EPC模式,通过合同条款精细化管理和本地化施工协同,规避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进度风险。 - 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
跨国企业依托物联网(如InDas-FMCS系统)和AIoT平台,实现碳排放量化、设备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远景科技通过“数智融合能碳管家”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管理风机、储能等设备,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8亿吨。
二、跨国应用中的关键策略
- 本地化与标准适配
- 设计标准化:针对不同地区能源政策(如欧盟能效指令、中东光热标准),调整设计方案。例如,上海电气在迪拜700MW光热项目中,结合当地高温环境优化镜场布局,实现年减排160万吨。
- 供应链本地化: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电池厂建设中,采用欧洲本土供应商的低碳材料,降低运输能耗并满足欧盟碳关税要求。
- 技术创新与能效认证
- 引入国际认证体系(如ASHRAE能效标准),通过技术迭代提升竞争力。达实智能的EMC007系统获中国专利奖,并入选广东省节能技术推荐目录,成为跨国合作的“技术通行证”。
- 推广可再生能源集成,如远景科技在蒙古乌兰巴托部署“风电+储能”系统,解决严寒地区供电稳定性问题。
- ESG框架下的合作模式
- 采用EPC+O(运营托管)模式,延长服务周期。例如,达实智能为宁德新能源提供10年冷站运营服务,确保全生命周期能效达标。
- 参与国际倡议(如G20能效引领计划),通过技术输出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国电建在赞比亚水电站项目中,为当地培训绿色能源技术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 工业领域:宁德新能源高效冷站项目
通过EPC模式整合深化设计、设备采购与运营服务,冷站年综合能效达5.2(高于行业平均30%),20年周期内节电1.47亿度。其核心经验在于:- 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和AI诊断技术;
- 建立跨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吸收清华大学等机构的能效研究成果。
- 建筑领域:招商银行全球网点能源管理
达实智能为其总部及海外分支机构部署统一能碳管理系统,实现能耗数据跨国同步与策略联动。关键技术包括:- Web/App双端实时监控;
- 基于区域气候差异的动态负荷调整。
- 能源基础设施:迪拜Hassyan燃煤电厂
哈电国际以EPC模式建设中东首座超超临界电厂,采用中国制造的600MW机组,通过蒸汽循环优化将供电煤耗降低15%,为当地130万人提供低碳电力。
四、挑战与应对建议
- 政策与标准壁垒
需建立灵活的合规体系,如欧盟项目需满足CE认证与碳边境税(CBAM)要求,可参考德国EPC项目的“能效-成本双目标优化”模型。 - 跨文化管理难题
借鉴中钢设备在中东项目的经验,通过第三方监理和本土化团队弥合执行差异。 - 技术适应性风险
建立区域性技术试验中心,如远景科技在赤峰零碳产业园测试氢氨储能技术,验证后再向海外复制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news.sundenergy.cn/跨国企业如何通过EPC实现全球能效目标?.html | 尚德悦能零碳节能服务